欢迎访问《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1-10-20
    专家笔谈
    胆管癌的光动力治疗
    刘钊远, 蒋小峰, 薛平
    2021, 21(05):  495-499.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1
    摘要 ( )   PDF (110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癌是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且超过一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是疾病晚期,错失了手术的机会。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局部消融方法,它使用系统性光敏剂,优先聚集在恶性细胞中,并被非热光激活,通过氧自由基介导的过程导致恶性细胞的破坏。胆管癌的PDT潜在治疗方案包括联合化疗、联合支架植入、复发肿瘤的术后治疗,或对患者进行治疗使肿瘤降期后行根治性手术。在治疗胆汁淤积的同时,PDT疗法可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减少肿瘤生长。
    手术详解
    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腹腔镜下规范化七步法手术操作指南(2021版)
    周太成, 江志鹏, 李英儒, 曾兵, 马宁, 黄恩民, 陈双, 广东省医师协会疝与腹壁外科医师分会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专业学组
    2021, 21(05):  500-50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2
    摘要 ( )   PDF (56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解读
    介入联合仑伐替尼桥接治疗超米兰标准肝癌肝移植2例报道
    鲁旭, 李华, 易述红, 赵辉, 朱曙光, 李海波, 杨扬, 汪国营
    2021, 21(05):  507-51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3
    摘要 ( )   PDF (29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超米兰标准肝癌肝移植术前肝癌降期或桥接治疗的新方案,评价介入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超米兰标准肝癌后实施肝移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例超米兰标准肝癌通过介入治疗联合仑伐替尼靶向治疗后成功接受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规律复查血清学标记物、CT检查或肝脏彩超等评估患者的预后及肿瘤复发情况,评估该桥接方案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第一例患者为肝癌伴门静脉右前支癌栓,为我国肝癌分期(CNLC分期)Ⅲa期,通过介入联合仑伐替尼治疗2个月,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绝大部分坏死,仅周围见少许异形细胞团,规律随访1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第二例患者为肝癌伴肝中静脉侵犯,为CNLC分期Ⅲa期,通过介入联合仑伐替尼治疗1个月,肿瘤学评价为SD,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提示绝大部分组织已坏死,仅见少量肿瘤细胞呈条索样、腺样排列,规律随访1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两例患者目前肝功能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仑伐替尼靶向治疗对晚期肝癌能较好的控制肿瘤进展,可作为超米兰标准肝癌肝移植前有效的桥接治疗手段,近期预后良好,对腹部切口的影响以及患者的中远期疗效需增加样本量并长期随访。
    胆管扩张术后癌变病例3例
    邓菀颖, 施祥德, 李志娟, 余先焕, 唐启彬, 许磊波, 刘超
    2021, 21(05):  512-51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4
    摘要 ( )   PDF (27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与临床研究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胆道Ⅰ期缝合的临床应用研究
    陈海军, 孙梓程, 刘岩, 范德标, 黄忠贤, 张逖
    2021, 21(05):  516-52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5
    摘要 ( )   PDF (17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胆道Ⅰ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及快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在胆道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Ⅰ期缝合36例患者,其中20例采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策略(ERAS组),16例行常规术前准备(常规组),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手术前后的肝功、炎性及应激性指标。结果 ERAS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的ALT、WBC、CRP、Cor、NE、ACTH水平较术前升高,DBIL较术前降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的ALT、DBIL、WBC、CRP、Cor、NE、ACTH较术前、术后第一天降低,ALT、DBIL指标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CRP、Cor、NE、ACTH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胆道Ⅰ期缝合术安全、有效、可行,ERAS策略的应用可减轻机体炎症和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及降低治疗费用。
    经皮胆囊造瘘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囊炎的时机和临床经验
    蔡一峰, 张美花
    2021, 21(05):  521-52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6
    摘要 ( )   PDF (11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皮胆囊造口术(PC)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病例选择和临床经验报告。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诊断为急性胆囊炎(A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013年东京共识指南(TG13),筛选出严重程度为Ⅱ级(中度)和Ⅲ级(重度)AC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包括临床特征、治疗、住院时间、结果、发病率和30天死亡情况。结果 共134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63.5岁,其中41例接受PC(PC组),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0分18例(43.9%)、1分11例(26.8%)、≥2分12例(29.3%)。77例保守治疗(保守组),CCI:0分31例(40.2%)、1分18例(23.4%)、≥2分28例(36.4%)。26例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组),CCI:0分17(65.4)、1分5(19.2)、≥2分4(15.4)。随访60天,12例失访。三个不同处理组中,与保守组比较,PC组显示更快速的WBC降低、更少的抗生素用药时间、更短住院时间;但与胆囊切除组比较,在住院时间和抗生素用药时间没有优势。PC组:胆汁引流后第一天WBC明显下降,与入院时比较,P<0.001;使用抗生素时间平均(11.4±2.6)天;25例(25/38)执行延迟LC,主要并发症为引流管脱位3例,1例患者PC术后第2天因脓毒性休克、心衰死亡。保守组:主要采取抗生素治疗和营养支持,入院后3天WBC明显下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抗生素时间为(12.9±3.1)天;43例(43/65)患者执行LC;有4例患者死亡,分别为入院后4天、7天、15天和24天,死亡原因包括严重感染、MODS、肺栓塞和脑出血;4例(6.2%,4/65)术后60天内复发。胆囊切除组:腹腔镜手术方式1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2例,一例患者术后17天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结论 对于中重度AC患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PC是不适合手术的中重度AC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建议早期使用。
    脾转移性肿瘤56例临床病理分析
    黄国辉, 刘燕萍, 王声燕, 张龙
    2021, 21(05):  526-53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7
    摘要 ( )   PDF (38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脾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56例脾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排除累及脾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结果 脾肿瘤139例,占同时期我院脾手术病例的11.82%。脾淋巴造血系统肿瘤44例,非淋巴造血系统肿瘤95例,其中转移性肿瘤56例。脾转移性肿瘤占同时期我院脾手术病例的4.76%,占同时期我院脾肿瘤性病变的40.29%。56例脾转移性肿瘤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0例。发病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3岁。56例脾转移性肿瘤包括胰腺肿瘤(19例)、卵巢癌(13例)、胃肿瘤(9例)、肝癌(6例)、肠腺癌(4例)、阑尾粘液腺癌(2例)、子宫绒毛膜癌(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肺癌(1例)。脾转移性肿瘤病理学形态与原发肿瘤相似,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明确诊断。结论 脾转移性肿瘤原发灶来源广泛,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和胰腺导管腺癌。通过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有助于正确诊断。
    成人腹股沟疝囊内面病理及细菌学观察
    甘文昌, 李英儒, 周太成, 江志鹏, 侯泽辉, 马宁, 陈双
    2021, 21(05):  531-534.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8
    摘要 ( )   PDF (191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疝囊局灶性增厚是否和细菌感染有关。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诊断为腹股沟疝患者68例(男56,女12),腹腔镜直视下观察并记录疝囊形态。根据疝囊有无增厚分为增厚组(37例)和光滑组(31例),观察比较两组标本的组织结构成分和炎性细胞计数,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细菌DNA。结果 疝囊内侧面增厚的出现率为66.1%(37/68),与病程(病程<1年39.1%,病程1~5年46.1%,病程>5年84.2%)和既往嵌顿史(75% vs. 45.8%)、粘连(95% vs. 37.5%)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增厚疝囊组织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厚,并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15.2±2.3 vs. 2.5±0.7,淋巴细胞35.3±1.9 vs. 12.8±1.4,浆细胞2.6±0.6 vs. 1.5±0.4,总计数53.1±1.3 vs. 16.8±1.2,P值均<0.05),毛细血管扩张(67.6% vs. 25.8%,P<0.05)。增厚组发现2例大肠杆菌DNA表达阳性,光滑组1例阳性。结论 腹股沟疝,尤其是病程长、有嵌顿史的可能存在局部细菌感染。
    广泛型线粒体肌酸激酶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唐兴奎, 林玉坤, 何嘉琳, 罗喜俊, 梁俊杰, 朱显军
    2021, 21(05):  535-54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09
    摘要 ( )   PDF (30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广泛型线粒体肌酸激酶(uMtCK)基因在肿瘤的中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uMtCK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uMtCK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潜在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 荧光定量PCR验证uMtCK在本中心结直肠癌生物样本库中的表达水平。小分子RNA敲低结直肠癌细胞内uMtCK表达,通过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和Westernblot检测uMtCK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潜在的调控机制。结果 与邻近正常组织相比,uMtC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T分期(P=0.002)、N分期(P=0.002)、TNM分期(P=0.000)和无瘤生存率密切相关。下调uMtCK的表达可显著抑制增殖能力、降低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逆转PI3K/AKT/mTOR信号通路。结论 uMtCK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转移能力,是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内源性miR103A通过抑制RGS2的表达从而影响乳腺癌的转移
    陈欣欣, 章乐虹
    2021, 21(05):  541-546.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0
    摘要 ( )   PDF (17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内源性miR-103A通过作用于抑癌基因RGS2启动子进而抑制其表达从而影响乳腺癌的转移。方法 将从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提取的RNA进行小分子RNA的深度测序检测乳腺癌中小分子RNA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03A的目标基因以及其作用位点,用miRNA103A的mimics转染乳腺癌细胞后用QPCR及Western-Blot检测受到影响的肿瘤相关基因,QPCR检测miR103A以及RGS2在乳腺癌及正常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结果 小分子RNA深度测序发现miR103A在乳腺癌及乳腺组织有明显的差异表达且在乳腺癌中高表达,miR103A被发现在伴有淋巴结转移以及HER2+的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103A序列能与RGS2的启动子区匹配,且miR103A下调了RGS2 mRNA及蛋白水平;miR103A还上调肿瘤转移相关的MMP9、VGEF、snail、Vimentin的表达,下调了E-cadherin的表达;27例成对临床样本检测发现RGS2在乳腺癌低表达。结论 miR103A通过作用于抑癌基因RGS2的启动子从而下调其表达影响乳腺癌的转移。
    31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金小岩, 覃延翔, 刘淑琼, 吴畏
    2021, 21(05):  547-55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1
    摘要 ( )   PDF (10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本院收治的来自华南地区男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男性乳腺癌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来我院诊治的乳腺癌的男性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平均年龄55.87±2.22岁,超重、肥胖人数占比为41.9%,77.4%病理类型为浸润导管癌,90.3%激素受体表达阳性,治疗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并与内分泌治疗、放化疗综合应用,5年生存率为80.6%。结论 就当前31例来自华南的男性乳腺患者而言,年纪较轻(中位年龄56岁)及肥胖可能是其临床特点。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的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邹军, 杨淑婷, 王侃, 赵子然
    2021, 21(05):  551-55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2
    摘要 ( )   PDF (11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择期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作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筛选出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28例,其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有17例,发生率为3.97%。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男性、手术出血量多、术前白蛋白低、开放手术与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相关(P<0.05);采用PSM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发现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术中出血量>300 mL与吻合口漏发生相关(P<0.05),开放手术未见显著性差异(P=0.079)。结论 手术出血量多及术前白蛋白低,是导致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医用胶水应用换药对小鼠急性创面愈合速度的对比研究
    曹亿, 彭吉才, 钟广正, 朱颉
    2021, 21(05):  556-56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3
    摘要 ( )   PDF (35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医用胶水的创面应用与传统换药方法在小鼠急性皮肤撕脱创面的修复愈合速度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18只C57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制作急性皮肤撕脱创面,每组各6只,分别为医用胶组、凡士林组、对照组,2天换一次药,共10天。分别于第0、2、6、10天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酶联免疫(ELISA)检测炎症介质IL-6、TNF-α表达情况。第10天免疫组化观察IL-6、TNF-α表达情况。结果 第2、6、10天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医用胶组修复最快,其次为对照组,凡士林组修复最慢;免疫印迹及酶联免疫检测IL-6、TNF-α的表达情况,医用胶组表达最少,其次为对照组,凡士林组表达最多。第10天免疫组化观察IL-6、TNF-α表达量,医用胶组表达最少,其次为对照组,凡士林组表达最多。结论 与传统换药方法相比,医用胶水具有减少炎性介质、加快急性皮肤撕脱创面修复愈合的作用。
    同时性多原发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沈涛, 卢珠明, 段楚骁, 张东熙, 叶敏, 林志潮
    2021, 21(05):  561-565.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4
    摘要 ( )   PDF (111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原发肺癌的诊疗手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93例多原发肺癌病例,根据主病灶直径分为A组(≤10 mm)、B组(>10 mm,≤20 mm)和C组(>20 mm,≤30 mm)分析其年龄、吸烟史、肿瘤标记物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 多原发肺癌随年龄递增,主病灶直径增大,而吸烟史与主病灶直径无关。A组CEA(2.00±1.80)μg/mL、Cyfra21-1(2.38±1.09)ng/mL与B组CEA(2.81±2.52)μg/mL、Cyfra21-1(2.53±0.76)ng/mL均在正常值内;但C组CEA(23.61±46.14)μg/mL与Cyfra21-1(3.54±1.31)ng/mL较A、B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仅第10组淋巴结转移(5.26%),而其他组淋巴结均未见转移;B组第10、11组淋巴结转移(6.90%、3.57%),并有N2淋巴结转移,第5组淋巴结转移(16.67%);C组N2淋巴结转移情况更多见,第2、4、7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44%、4.60%和2.22%。不同类型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肺结节位于一侧行同期肺结节切除,位于双侧则分期肺结节切除,间隔3~12月。1年PFS、OS均为100%。结论 多原发肺癌位于同侧行同期肺结节切除,位于双侧则分期肺结节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高。多原发肺癌主病灶直径≤1 cm时,建议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清扫或淋巴结取样(肺门淋巴结);主病灶直径>1 cm时,则应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MRI优化扫描序列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蒋伟, 王智慧, 陈新吟, 于睿寰, 高明
    2021, 21(05):  566-57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5
    摘要 ( )   PDF (12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全景成像矩阵技术(Tim技术)的全腹部MRI优化扫描方案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西门子3.0磁共振成像仪对132例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全腹部MRI增强扫描检查,其中78例患者应用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54例患者应用传统的全腹部分段扫描方案。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采用Tim线圈、自动移床和无缝连接技术,传统分段扫描采用腹部和盆腔分段扫描方案,分别记录两种扫描方案整体扫描时间,评估两种扫描方案所获得的图像质量。对比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检查时间和扫描获取的图像质量。结果 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平均检查时间为(37.9±6.0)min,图像质量优秀率为97.4%,传统分段扫描方案的平均检查时间为(47.2±3.3)min,图像质量优秀率为96.2%。前者检查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分段扫描方案(P<0.01),且可获得直观、清晰的全腹部脏器、腹膜后及腹部血管连续、完整的图像。结论 基于Tim技术的全腹部优化扫描方案可快速、全面的清晰显示腹、盆腔内脏器结构,简洁一体化的图像有利于减轻阅片医生的工作强度,更加适用于腹腔内巨大病变及多发病变术前和术后的评估。
    平均CT值测量对小于1 cm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
    陈帅, 张玮, 殷磊, 余庆华, 马明平
    2021, 21(05):  571-57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6
    摘要 ( )   PDF (12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平均CT值测量对小于1 cm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经CT检查和手术切除的小于1cm的磨玻璃结节216例,利用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工作站,在薄层扫描肺窗图像上测量磨玻璃结节平均CT值,并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CT值。结果 炎性病变组平均CT值-782~-377(-595.9±122.3)HU低于肺腺癌组-807~-57(-494.3±157.4)HU(t=-2.190,P<0.05),最佳临界值为-604 HU,敏感度、特意度分别为73.5%、67.3%,AUC值为0.69。浸润前病变组CT值-807~-111(-540.1±131.1)HU与浸润性病变组CT值-807~-57(-464.8±166.2)HU有统计学差异(t=-2.66,P<0.05),最佳临界值-473 HU,敏感度、特意度分别为50.8%、75%,AUC值为0.64。结论 平均CT值测量在小于1 cm磨玻璃结节良恶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对判断肺腺癌是否浸润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右美托咪定对比地塞米松在罗哌卡因腰丛阻滞中的应用
    黄海明, 叶西就, 袁圆
    2021, 21(05):  574-577.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7
    摘要 ( )   PDF (10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混合于罗哌卡因用于腰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膝部或股骨手术的成年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地米组和右美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后路腰丛阻滞,对照组注入浓度为0.375%(3.75 mg/mL)的盐酸罗哌卡因0.5 mL/kg,地米组注入相同浓度、等效容量的局麻药和地塞米松0.1 mg/kg,右美组注入相同浓度、等效容量的局麻药和右美托咪定1 μg/kg。比较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VAS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用量,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右美组<地米组<对照组(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右美组>地米组>对照组(P<0.05)。地米组和右美组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地米组和右美组术后24 h内的镇痛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右美组少于地米组(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与罗哌卡因混合应用均能加快腰丛阻滞的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和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但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更为显著。
    心脏移植术后患者PICC送管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屈盈莹, 莫春玲, 程子亮, 黎艳, 李宝琪
    2021, 21(05):  578-581.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8
    摘要 ( )   PDF (12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置入耐高压双腔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出现送管困难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5例心脏移植术后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时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结果 23例心脏移植术后置管患者中出现送管困难5例。其中2例送管困难原因为静脉瘢痕致狭窄、畸形,1例为静脉解剖异常,移植术中曾做左头臂静脉离断;1例为体位因素、导管因素或血流动力学因素;1例未查找出具体原因。结论 对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置管出现送管困难,除考虑患者的静脉因素、体位摆放情况、导管本身材质情况外,不能忽视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减少送管困难的发生,应充分做好置管前静脉的评估,排除畸形、狭窄。因此,了解患者的外伤史、手术史、术中情况,查阅既往CT结果尤为重要。
    病例报道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压迫空肠黏膜致溃疡出血一例
    申瑶, 黄靖波, 刘亚晖, 张辉, 段小辉, 毛先海
    2021, 21(05):  582-583.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19
    摘要 ( )   PDF (14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54岁,因上腹腹胀、皮肤巩膜黄染10天入院。诊断为壶腹部占位。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13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剖腹探查见胰管支撑管压迫空肠黏膜产生溃疡活动性出血。术后恢复顺利出院。随访至今仍存活。
    综述
    前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及其与重建技术的研究现状
    马明亮, 李健, 徐闯, 曹恒, 王林伟, 黄开越, 张立超, 刘明廷
    2021, 21(05):  584-590.  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5.020
    摘要 ( )   PDF (18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内非常重要的韧带之一,同时,前交叉韧带损伤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ACLR)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较传统的方式,术后能较好地维持膝关节稳定性,但对于ACL的解剖及ACLR的手术方式、骨道形状等存在多种选择,本文目的是对ACL解剖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ACLR技术的影响进行总结。